第一,美股是一个非常成熟的市场,无论股票无论是券商,他们有非常悠久的历史。
美股最初是源于大航海时代,大家知道的哥伦布、麦哲伦等航海家很穷但仍做全球环球旅行,得组织水手,得有船队,这需要很多钱。当时的西班牙和葡萄牙的王室很有钱,但是国王本人或者王室的贵族们,他们很难亲自去冒险,这时候怎么办呢?于是一些聪明的人想到王室投钱让这些冒险家出去,最后获得的钱再做分配。这就是股票最初的形式。此后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出现了近代第一个交易所。
但美股的成熟表现在哪些地方呢?首先A股消息面炒股成风,甚至出现过全通教育等在美国完全想象不到的估值,对比A股动辄100多倍的PE来看,美股里面一百倍市盈率以上的公司非常少,甚至像大家知道的手机里面的芯片,很重要的一家公司是高通,高通这样公司市盈率都在10倍以下,如果这么优秀的公司,在A股的话,很多时候就是一百倍甚至更高了。
最典型的例子是全通教育,其有一段时间的估值比中国最优秀的教育的公司,很明显的新东方、学而思等都高。我们也会发现有一段时间暴风科技,这样的视频领域的公司,居然比美股里面对应的优酷等所有加起来都要高,这是非常不合理的一个情况。
对比来看,美股是一个更偏价值投资的股票市场,核心原因是在于它的资金是全球流通的,市场的作用更大,你很难单一操作,因为它有很健全的做空、做多的机制,如果美股里面出现全通教育这样的东西,有人做空,它就可以大量获益,这时候市场看不见的手就会取得相对的平衡,但是A股是一个局域网,外面的资金可能进不来,因此容易被联手拉升。
所以,美股是更为成熟的市场,相关的交易机制也比较完备,有做空有做多,有相应的衍生品,还有一些更加好玩的产品,比如在美股里面,还可以做多情绪,比如大家最近一段时间炒股更为恐慌,它是有一个什么情绪指数的东西,所以,它实际的证券化会更彻底,包括人的情绪,包括贵金属都有对应的代码和标的。
从细节来看,A股和美股也存在一定的区别。
第一个是涨跌幅的限制,A股是有一个涨跌幅的限制10%,就会导致它每天跌停、每天涨停,而美股没有限制,一天跌90%都是正常的,往往是一步到位的,你昨天看还是10块钱,第二天看就是1块钱。
A股是T+1的,你当天买了之后,当天不能立刻卖掉,美股是支持当天卖掉的,刚才也讲了美股可以做空,涨跌都能够赚钱的。
交易单位,A股是以手为计算的,一手是一百股,美股交易则没有股数限制,每笔交易最低为一股。
手续费,A股基本上按交易额来算的,比如万二、万三,美股一般按成交笔数或股数收取佣金,计价方式稍微有一些不同。
我们来看一下交易时间,我最初有一段时间喜欢美股,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美股不太影响白天上班,因为白天上班的话,如果你当老板的面炒股也不太好;而美股的时间是美股东部时间,对应中国人的时间就是晚上的9点半到第二天凌晨4点,大家看中概股的交易量就很明显,中概股基本上是上半夜很活跃,因为中国人还醒着,等到中国人睡去之后,基本上就没什么人做交易了。
炒股不仅仅是做一件博弈的事情,它跟你做“炸金花”这样的事情不太一样的。我一直觉得炒美股,我们是在做一些相关的认知变现,知识是可以转换为金钱的。我们从业了十多年了的TMT行业,我们对这个行业里面可能会比别人早看一步。
大家去看一下电影《利益风暴(margin call)》,这部电影里面讲,如果你要想在资本市场里面赚钱,要么你比别人更聪明,要么你比别人更快。我们在行业内有什么优点呢?我们比别人从事的时间更久,我们对这个行业的认知,会比别人更聪明一点,我们对这个行业的很多方向性的判断,可能会比别人更早那么一点点。不要小看早那么一点点,也许早一天或者早一个月甚至早一周,就意味着很大的赚钱机会。
所以炒美股,不是参与A股全民赌博的浪潮,是我们对整个行业认知的变现,美股里面最吸引的地方,是因为我的能力圈在美股,A股的公司我都不熟悉,另外美股有更多优秀的公司,它更适合这个价值投资,因为它有相对的逻辑,不需要你靠关系或者靠什么。
另外,政策的进一步放开,像QDII等个人海外投资以及人民币的国际化。现在是移动技术的时代,移动端的炒股全APP的访问,也比较便捷,原来还要PC上看复杂的东西,移动端这个软件做得也会更加适用于刚开始上手的小白用户。
同时,未来有一个很重要的趋势,是在于80后、90后,还有新崛起的这些股民,大家更愿意买自己生活中的品牌的,买自己生活中很熟悉的公司,而传统的爸妈那一代人更喜欢买大国企或者看新闻联播炒股,这里面本质上是有逆转的趋势的。
我的投资比较简单。我基本上是做自己非常熟的一些公司,就是所谓的恪守能力圈。这话当然也不是我讲的,能力圈这个词应该是巴菲特提出来的,因为我一直做搜索引擎行业,所以我这么多年来,5年以上,玩得比较多的就是自己行业里面的标的。
炒股很重要的一个习惯,就是当你发现生活中的一个趋势,或者发现一家公司好或者不好的公司,你去看这家公司有没有上市,看这里面是不是有更大的机会。
我记得A股里面也有这样的例子,比如RIO鸡尾酒,大家去超市里面可能看过很多的鸡尾酒,RIO有一段时间比较火,占了很多,RIO背后对应的公司股价涨了很多。而美股也类似,我们身边用的很多品牌都有关联的美股公司。
2017年有一个热点事件:美联航United Airlines航班因为超额售票超载,要求4名乘客改签,而其中1名亚裔乘客急着去看病人,拒绝改签,于是被强行拖下飞机,并造成重伤。
事发之后,我看到许多关于做空美联航的讨论,而美联航的股价盘前大跌超过-5%。
图1-1 美联航盘前股价变动
各位网友,对于这个事件你们会做空美联航吗?尤其是会重仓做空吗?
刚才我们说到,炒美股,不是把它当成博弈,而是对行业的认知的变现。但是,在认知过程中,是有不同场景、不同程度、不同状态的。
猎豹CEO傅盛在《所谓成长就是认知升级》中描述了认知的 4种状态:
图2-2 认知的4种状态
人与人最大差别是认知。
切换到我们投资的场景中,不同的投资人对同一笔投资的多空方向判断、仓位比例选择都取决于各自的认知。虽然认知不可量化,我依然将对投资线索的认知区分为:“强认知” 和 “弱认知”。
什么算“强认知”?什么算作“弱认知”?
在这方面,我见过最普遍的错误是,很多 “弱认知” 被当成 “强认知” 择以重仓操作,甚至上杠杆。在心理学上,这是认知偏差。在投资中,这是仓位错配。
强弱不明,轻重混淆。
如同打德州,顶对弱Ticker 的牌打到 All in,不论结果输赢,都算是没打对。
这是一个信息爆炸的社会,每周、甚至每天都有重量级事件,小道消息满天飞,我们很容易遇见各种各样的“潜在”投资线索,比如上面的美联航事件。如何辨识一则消息对于我们的投资是否真实有效?如何决定一条投资线索变成真正的操作?是放弃?是轻仓小试,还是重仓?
我们来举例说明:
常见弱认知例子:
阿里控股东南亚第一电商Lazada
身边的朋友都觉得网易考拉特别好用
老虎社区的网友说在淘宝买到了假货
常见强认知例子:
王者荣耀月流水突破30亿
携程合并去哪儿
谷歌退出中国
当谷歌退出中国的时候我做多百度,对我来说,属于强认知。当时我在搜索引擎行业从业多年,对百度这个公司基本面和搜索行业格局都非常清楚,可以预期这件事对百度市场份额的影响,从而完成未来财务模型的定量区间估算,以及有效的股价区间。因此,我在这个投资线索上给予重仓。
再比如,做空黑莓对我来说就属于弱认知,我只是觉得黑莓手机体验很差,智能机市场会输给IOS、安卓,我缺乏更多的论据和数据支持,也难以判断是否会发生并购等事件引发估值巨变,操作时机也难以抉择。因此,我对这个投资线索就只能小仓位尝试,或者干脆放弃。
在公司分析中,有时候自以为很重要的信息并不是真的很重要,比如网易云音乐、网易考拉都做的很好,但这些产品的定性或者定量变化在网易的投资分析中暂时属于弱认知,因为网易目前的核心业务是游戏,收入支撑也是游戏,游戏的排名、热度、收入才是强认知的投资线索。
我们经常看到BAT投资了某某公司,布局了哪些领域,首先要判断这些投资布局对核心业务是否有贡献。比如2016年百度无人车在美获准路试,这属于百度对未来防御性项目布局,对当时的股价或估值无法产生可定量的影响,在当时这就属于弱认知。
2015年10月,携程合并去哪儿则是强认知事件,因为二者业务趋同,是OTA中的老大老二。在此之前携程拥有OTA行业40%的份额,而去哪儿占有30%,二者合并就是一同天下的格局。
特别想说一下,我在老虎社区中看到有网友,由于自己在京东买东西送货晚了,或者在携程买了机票退票过程不顺畅之类的客户体验问题而做空这个公司。这属于典型的弱认知。面对体验问题,首先我们要区分这是个别现象还是规模问题,这里需要足够的样本支撑。再定义这个问题是否对当期业绩有影响,还是会长期业绩有影响,以对应你的仓位周期以及仓位比例选择。
强弱认知的混淆很多时候是因为某个时期刚好投资线索不多,仓位较轻。就像打德州的时候,拿了很久的 27、36之类,突然来个 A4,觉得手痒,就上场了。上场后,遇到不利牌面,还总抱有侥幸心理,放不下。
作为猎人,我们要有耐心,同时出手要和猎物匹配。不要因为当前仓位轻,遇到弱认知线索,也下重注。一定要根据这个线索本身的强弱理性判断。
人生也如投资,如果你现在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弱上升通道,弱兴趣,弱天赋的领域,这也是一种仓位错配。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美股开户者 » 美股跟A股有什么样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