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两年如日中天的「大健康」概念股,今年却从高位跌下,平安好医生(SEHK:01833)、阿里健康(SEHK:00241)、京东健康(SEHK:06618)都从高位腰斩过半。
互联网医疗股股价已急跌
曾经炙手可热的互联网医疗股,现时是趁低吸纳的好时机吗?
今年2月高位 | 7月23日收市价 | 跌幅 | |
平安好医生 | $148.5 | $71.7 | -51.72% |
阿里健康 | $30.15 | $14.04 | -53.43% |
京东健康 | $198.5 | $101.0 | -49.12% |
我们首先要了解之前大涨再转折至暴跌的原因。要知道线上医疗企业目前都在「跑马圈地」、「烧钱研发」的阶段,除了阿里健康上个财年实现3.41亿元(人民币・下同)盈利以外,都是处于亏损状态,京东健康去年的亏损更是达171.06亿元,平安好医生也没有亏损收窄的迹象。
由此可见,早年板块的大涨并非靠经营盈利支撑,纯粹是估值的上升,即是对互联网医疗这个「千亿元大蛋糕」的憧憬。不过随着行业发展路径日渐明朗,市场发现一些早前的想象空间较难实现,因此令行业估值下滑。
互联网医疗的憧憬,概括地说就是「预防及健康管理、线上就医问诊、配送药物、医疗保险」的平台化生态链,再以实时问诊、高质素医生、病历追踪等提高服务价值,培养出忠诚客户。
业务多元,蓝图清晰,企业能有序推进,看来是成长性高确定性的产业。但事与愿违,当这些憧憬一一实现时却发现到困难重重。
变现能力有待提高
第一是变现能力的困境。平安、阿里、京东都是国内巨企,品牌实力及流量优势都有,再加上疫情洗刷了人民对健康管理的意识,三家企业的App 都在国内市场有不错的渗透,所以大家都对其有产生盈利的期望。
不过,用户的价格敏感度高,早年以免费在线问诊吸客,变成收费却有难处,加上问诊讲究望闻问切,西医问诊都要用听筒,线上问诊的效果难以跟面对面问诊媲美,限制了企业在问诊或用户收费的议价能力。
线上问诊对下沉市场的吸引力较高,而低线城市的人均收入及消费能力较弱,同样限制了企业的盈利空间。
另外,互联网医疗要靠高质素医生的加持,若由医疗文章或机械式地解答用户问题,基本上用户只要在线上浏览相关资讯、或到百度知乎等文章平台即可,根本不需要互联网医疗app。但高质素医生的本业并非在互联网医疗app这块,他们大多都肩负在顶级医院的繁重工作,上线时间及人数都有限,更难因此吸客,更不要说培养出忠诚用家。
所以互联网医疗企业短期内要产生现金收入还得靠卖药,但这本质上只是电商产业,不值得给予「大健康」概念的估值溢价。三者中京东健康另辟蹊径进军医美有差异化优势,但市场的憧憬空间依然远较行业发展初期小得多。
另外,平安好医生与母公司中国平安(SEHK:02318)医保方面的协同效应值憧憬,而且平安好医生的技术优势也较领先。
不过平安系的变现能力一直都为人诟病,中国平安的科技专利是全球第一,数量比阿里巴巴(SEHK:09988)这些互联网科技企业还要多一倍,但科技实力如何为集团业务带来协同效应等问题却迟迟未解决,导致中国平安的估值一直都不见起色,市场对平安好医生的科技实力带来的优势都不敢过分乐观。
最后
欠缺实际业务支撑,估值带动的涨跌最难估计,很容易出现今日低位、明日高位的现象。所以腰斩了也不见得是安全的入场区,投资者现在入市实际上类同赌博,还是待跌势稳定,或者行业及企业有明显的基本面优化再作打算。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美股开户者 » 互联网医疗股腰斩是低吸的时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