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美国报道了强生疫苗加强针(booster)的效果,还顺带提了一句,强生疫苗和两款mRNA疫苗不一样——6个月过去了,强生疫苗产生的抗体没怎么变化。
“In its new study, Johnson & Johnson tracked 17volunteers from last year’s clinical trial. Six months after vaccination, theirlevel of antibodies had changed little. That’s different than the pattern seenwith the Moderna and Pfizer-BioNTech vaccines. Those shots initially produce higherlevels of antibodies, but their levels then drop over several months.”
纽约时报对此还是比较谨慎,报道之后就去找论文,但是发现论文暂时找不到,就给出了链接和说明。华尔街日报则完全没有想去找论文,直接就报道了。华尔街日报的水平虽然也是全美/全球第二,但是它和第一的水平,永远那么遥远。当然,我的第一直觉,就是持非常强烈的怀疑态度。
做投资,其实有很多精力要投入去打假。对于自己不熟悉的领域要去打假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但这也正是做研究的乐趣所在。强生疫苗的论文链接在https://www.medrxiv.org/content/10.1101/2021.08.25.21262569v1。
首先有一个背景知识需要说明。要验证疫苗的耐久性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实战数据”。以色列和美国现在接种疫苗的人数和比例都很高,通过跟踪这些接种疫苗的人的得病情况,比方说“穿越病例”随着时间的变化,就能知道疫苗效果的衰减。比方说,7月26日,就有一篇关于Pfizer-BioNTech效果衰减的论文(Six Month Safety and Efficacy of theBNT162b2 mRNA COVID-19 Vaccine),跟踪了40,000多人,一半打了疫苗一半采用安慰剂。这篇论文的结论是Pfizer-BioNTech效果从96%下降到84%。其实结论不重要,而是这篇文章的数据多,试验方法最真实,所以才能证明结论具有说服力。
这里我不得不重复我原来说的一个观点:mRNA疫苗由于接种广,数据多,所以一步快步步快,后续的发展都会超过其它疫苗。
如果没有这么多“实战数据”,要验证疫苗耐久性问题,就只能用疫苗接种人血液中的“中和抗体”(neutralizingantibody)来验证。但是目前科学界的普遍认识,是觉得“中和抗体”虽然和对抗病毒有正相关的关系(抗体越多,保护越好),但“中和抗体”还不能直接证明疫苗的有效性。这个逻辑关系有点像,“你虽然身上肌肉很多,能够证明你身体好,但是不能证明你就不容易得病”。强生疫苗因为接种少,不能够像mRNA疫苗那样有广泛的数据,所以只能用疫苗接种人血液中的“中和抗体”来验证。
不过这篇论文的数据真的是少的惊人。这个试验一共分两组,每组70多人。第一组试验是一针强生疫苗后的“抗体”水平,第二组试验是6个月后打了加强针的“抗体”水平。这篇论文有两个重要结论。
1,一针强生疫苗6个月后,抗体水平稳定;
2,打了加强针强生疫苗后,抗体水平提高9倍。
经过我的分析,这篇文章的这两个重要结论,都是胡说。
一开始,这篇论文灌输了两个概念。一个是“中和抗体”(neutralizingantibody),一个是“结合抗体”(bindingantibody)。根据维基百科的介绍,“中和抗体”通过结合病毒,来“中和”病毒的毒性。但是“结合抗体”虽然也能结合病毒,但是并不能阻止病毒的感染性。“结合抗体”的用处,就是可能可以标注病毒,让免疫细胞杀死病毒。但有时候,“结合抗体”甚至会让病毒更好进入人体细胞。
简单说,“中和抗体”用来验证疫苗有效性已算比较勉强,“结合抗体”用来验证疫苗有效性则更是没有科学根据——也是我首次在各类论文中看到。
下面两张图是试验人群的“中和抗体”的观察。
从表面上看,“中和抗体”的曲线非常“平”,似乎很稳定。但是看数字,却不是这样,比方说第一组人65岁以上试验组,“中和抗体”水平从258下降到114;18-55岁试验组,“中和抗体”水平从300多下降到226。这个数值下降的幅度是30-50%。但是为什么曲线这么平呢?因为作者完了一个技巧,纵坐标用了对数,所以一下子就把曲线弄平了。数值都是100-300范围,有必要弄对数坐标吗?两个字,恶心。
下面一张图是试验人群的“结合抗体”的观察。
从“结合抗体”来看,加强针打了以后,“结合抗体”水平从400增加到3700,9倍。但问题是,为何这里不公布“中和抗体”在加强针之后的变化,而是突然换了衡量口径变成“结合抗体“?既然“结合抗体”都查了,为何不顺便检测公布“中和抗体”?
最后,看一下这篇未经发表的论文作者——全是强生公司的科学家(下左)。而前一篇Pfizer-BioNTech有效性论文的作者(下右),则是来自于各个机构,有Pfizer的科学家也有各个大学的学者。强生这篇论文,真的是恶心到我了。
最后我再次重申,这个世界不存在一劳永逸的新冠疫苗。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美股开户者 » 这个世界不存在一劳永逸的新冠疫苗